汕尾日報訊(記者 彭子珍 通訊員 楊镕墁 陸恩澤 文/圖)8月30日,由汕尾市中山大學校友會與華南師范大學汕尾校友會聯合舉辦的“烽火弦歌·文脈永續”主題觀影活動在汕尾城區舉行。兩校校友代表、文化學者、學生代表等齊聚一堂,通過觀看電影《坪石先生》,共同回顧抗日戰爭時期嶺南高校艱難辦學、守護文脈的歷史篇章,弘揚知識分子家國情懷與教育救國的崇高精神。
圖為活動現場合影。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這部由華南師范大學教授甘小二執導的影片,以1938年廣州淪陷后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等院校師生輾轉遷至粵北坪石堅持辦學的真實歷史為背景,生動展現一代教育工作者在戰火中堅守教育陣地、賡續中華文脈的動人故事。
“‘坪石先生’彰顯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時的擔當,他們的高尚精神不僅是校友的驕傲,更是當今教育界的燈塔。”汕尾市中山大學校友會會長郭文蘭指出,希望通過組織觀看這部影片,激勵更多人傳承先輩風骨,弘揚寶貴文脈。
華南師范大學汕尾校友會會長卓學龍表示,影片真實呈現了以中山大學為代表的華南地區多所高校在戰火中堅持辦學、賡續教育文脈的歷史,他認為,這段歲月既是華南教育抗戰的重要記錄,也是中山大學與華南師范大學淵源深厚、親如一家的見證。
影片放映結束后,導演甘小二與電影主題曲《風》的創作者胡茂帆親臨現場,與觀眾交流互動。甘小二表示,拍攝《坪石先生》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那段艱難歲月中教育者堅守理想的致敬。他指出,正是因為中山大學等高校在抗戰時期的堅守發展,才為后來的華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嶺南高校建立奠定了基礎,教育先輩“用書本抵御炮火,用講堂守護文明”,是真正的“文脈守護者”。
身為汕尾人的胡茂帆則表示,他為電影《坪石先生》創作的主題曲《風》,特意選擇用海陸豐語言來呈現歌詞,以鄉音傳遞文脈,是他對前輩精神、珍貴文脈最真摯的繼承。他還在現場呼吁社會各界要重視方言保護與文化傳承。
現場觀眾反響熱烈,踴躍分享觀影體會,并就“坪石精神”在當下的時代意義等內容,與主創深入探討。大家表示,這段歷史記憶深刻啟示著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與文化傳播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