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6月10日,中國網絡文明大會“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分論壇”在安徽省合肥市首次舉辦。該分論壇由中央宣傳部文明實踐局、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中國精神文明網承辦,“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協辦,旨在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交流新做法、分享新經驗,凝聚新共識,推動正能量贏得大流量、好聲音成為最強音,讓黨的創新理論照耀網絡空間。現摘編部分嘉賓發言,供參考。
在“萬物皆媒、人機共生、自我進化”的智媒時代,以5G、大數據、云計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飛速發展、迭代升級,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改變了理論傳播生態。在此背景下,如何高質量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對此,我從“怎么看”和“怎么辦”兩個角度,談談個人體會。
第一,從技術迭代的趨勢看,一百多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理論傳播基于傳播技術的迭代創新經歷了三個階段,1900年以前基于報紙、通訊社和海底電纜等信息傳播基礎結構,英國和法國開啟了全球理論傳播的第一階段;20世紀基于廣播電視等信息傳播基礎結構,開啟了理論傳播的第二階段;21世紀以來,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傳播基礎結構正在開啟理論傳播的第三階段。第二,從信息傳播態勢來看,呈現出三個鮮明的特征:一是傳播主體多元化。二是傳播內容海量化。三是傳播環境復雜化。第三,如何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推動中國理論、中國價值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需要加強研究和繼續投入。
面對互聯網時代黨的創新傳播的新形勢新特點新任務,應堅持強基固本、創新為要,守正創新做好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
一是以內容生產為核心。堅持理論溫度、深度與廣度的統一,推進理論傳播產品內容結構優化,把社會“矛盾點”、民生“關注點”、國際“敏感點”轉化為理論傳播的“生長點”,積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現代流行元素,推進理論傳播與文學藝術、影視創作、動漫制作等深度融合,創作更多年輕態、互動式、分享型的短視頻、微動漫等網上理論傳播產品;推動分眾化傳播,讓個性化定制、精準化生產、智能化推動等技術更好為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服務。
二是以技術創新為支撐。運用互聯網技術精準識別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推動網絡直播、知識分享、短視頻等新媒體形態健康發展,規范和創新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術運用,將“嵌入式”“沉浸式”宣傳融入新平臺新應用,提升傳播實效,切實讓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為正面宣傳賦能。
三是以體制機制為保障。牢牢把握“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基本原則,深化網絡生態治理,推動網絡治理向過程治理、協同治理轉變;優化技術治理路徑,運用主流價值導向引導“算法”,破除“圈層化”“信息繭房”等認知現象;加強互聯網理論傳播內容監測預警、分析研判和應急處理,為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營造天朗氣清的良好網絡生態。
四是以國際傳播為拓展。堅持受眾導向、內外有別,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生產不同內容、不同樣式的理論國際傳播產品。創新敘事方式,強化案例傳播、柔性傳播、隱性傳播,實現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
五是以人才培養為基石。中國社科大是由中國社科院主管主辦、以新型科教融合為辦學特色的研究型文科大學。中國社科大在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學科建設、教材編寫、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歷史悠久,平臺高、資源豐富、師資雄厚。學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傳播學下的國際傳播學二級學科等設立了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相關研究方向。特別是這次參與協辦“黨的創新理論網上傳播”分論壇,為我們提供了立體、全面、交叉的學科培養資源與起飛平臺,必將促進我校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相關學科的建設發展。(姜飛/中國社科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來源:中國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