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雪丹
老屋簡單、溫暖、樸實,為我們一家遮風擋雨。也是我們一家人在這個小城安身立命的底氣。
老屋位于城內路,共一層半,占地面積不大,五、六十多平方米,典型的竹竿式房子。1988年我們從海豐聯安圓埔村搬到這家居住。當時,家周圍的房子一層的、搭棚子的居多,還有很多空地荒田。我家的一層半算是比較顯眼、特殊的。
走過風風雨雨三十多年,周邊的環境已大變樣,建設了許多高樓,而老屋依然如舊,依然是一層半高,里面房間布置也沒怎么大變化。
老屋那扇厚重的木門,經過無數次開啟與關閉,已經變得斑駁。木門前的鐵門已換成鋁合金。
曾經,多少次帶小兒回去探望阿媽,走至巷口,小兒認得家,總是用力甩開原本牽著的手,飛奔而去。到了門前,口喊著“阿嬤,阿嬤……”,同時對著那門用腳踢,用手猛拍。那鋁合金門嘭嘭的響。阿媽那響亮的聲音,從里傳到外,從遠到近,“哎……來了,來了。”
曾經,多少次忘記帶鎖匙,推開沒關上的窗,喚著“阿媽,阿媽”,阿媽在里間總是匆匆出來開門,怕我久等。
曾經,多少個午間與阿媽一起吃從食堂打回來的飯菜。每次阿媽吃得津津有味,夸著飯菜香,湯水甜。
曾經,多少次推開門,那里關于家、愛與成長的記憶碎片,總是撲面而來。這些記憶碎片,在時間的長河中顯得那么安寧、祥和、美好。
記得那年剛搬來,新屋寬敞、墻體潔白、燈火通明,與鄉下低矮破舊暗黑的房子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年的我,對新家的一切都充滿新奇,對屋內的一磚一物都格外喜愛,這摸摸那看看。從一樓跑到二樓,再跑到三樓,又從三樓跑到二樓、一樓,對新家的喜愛喜形于色。
曾經,客廳里留下我們最多的歡樂笑聲。我們一家在這吃飯,二姐在家的時間多,又跟哥很搭,倆人都很幽默風趣,吃飯時光也是我們快樂時光,簡單的飯菜,加上我們歡聲笑語,讓我們吃得津津有味。經常我們一起看電視,討論劇中情節、故事發展。笑聲時常在廳里回蕩,那時一家人都在,日子簡單也快樂。有阿爸阿媽在,一家人都在,清貧的日子也有一絲絲的甜蜜與幸福。
廚房里有一口水井,水井上面是天窗,陽光照下來,井底一目了然。陽光也把客廳和里間的房間照得光亮。這房子剛建時,小城還沒通自來水,日常的飲用水我們要到二馬路灰窯段那里去買。那些年自家建設的房子都有一口水井,因為日常洗刷的水,全靠這井水。那時的井水水質清澈,冬暖夏涼。那口水井我們用了好多年,記得搬來之后,兩三年后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我們依然在用,直到十年前井水水質不好了,阿媽才決定蓋上不再用。
從廚房往里走的那間,是餐廳,有一張大大的圓桌。其實,我們自家人更喜歡在客廳那吃飯。有親戚朋友來,我們才會在這餐廳的大圓桌用餐。熱情好客的阿媽,在這里招待了一批又一批她的親戚好友,我的同學,還有阿姐阿哥的好友、同學。往二樓的樓梯也是設在這間。更里間是阿媽的房間。
二樓是一個大通間再加一個小通間。1999年,我哥結婚前才把那個大通間改為兩個房間。小通間兩面靠墻的一個小角落,一面墻放著一個書柜,書柜旁邊有一張可折疊的小桌子,擺放好的高度有半米高左右。那就是我的學習桌。曾經多少個日夜我在這小桌子上埋頭苦讀。電線是臨時拉來,因燈泡太近有些刺眼,我用作業本的紙自制了一個紙燈罩。周圍是暗的,學習桌的燈光是亮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反而能聚精會神地學習。也許是看到家里的清貧,阿爸阿媽的辛苦,我特別懂事,也特別勤奮用功。
曾經,多少個夜晚,學習累了,總習慣推門走出陽臺,看看阿媽的“百草園”,或是仰望星空。那時候的我,面對清貧的家境,未知的前路,心中滿是惆悵。盼著未來讓家境好起來,讓阿爸阿媽過上好日子。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老屋走過了風風雨雨三十多年。阿爸阿媽也走了。
如今,再回到老屋,已不見阿爸阿媽的身影。老屋猶在,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