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鄉音,聚眾智,話邑事。“邑言堂”,顧名思義,即是汕尾人評說汕尾事的講堂(壇)。鄉土為根,地氣為魂,說的就是家門口的故事,道的便是街坊鄰里的心聲。追本溯源,“邑言堂”承續的是本報1992年“見聞直言”的血脈。當年那些短文,一事一議,或贊或彈,言簡意賅,切中肯綮,其中不乏報社前輩的力作,至今令人回味。這份短、實、活的鄉土氣韻,正是“邑言堂”的底色,亦使其別具一格。“邑言堂”,首在“益言談”——贊彈皆為民意,字字求是向善,弘揚人間正道;“邑言堂”,絕非“一言堂”——不設門檻,不限身份,廣納百家之言,匯聚八方之智。無論您來自市井煙火,還是學術殿堂,只要心系汕尾,言之有物,我們都誠邀您執筆發聲,激蕩思想!
小公廁 大考題
市區二馬路公廁短缺、管理滯后的問題,早已怨聲載道——從商戶的反復反饋,到游客的紛紛吐槽,再到四個月前《汕尾日報》刊文《網紅美食街二馬路“廁所革命”迫在眉睫 政協委員就提升旅游體驗建言》直指問題癥結,可至今改善仍停留在紙面。
二馬路作為“網紅”打卡地,公廁是游客的“剛需急件”。高峰期游客摩肩接踵,卻連最基本的如廁需求都無法滿足,難免“興頭落到褲頭”的尷尬;本該是“便民之所”,難保不成為“差評集中地”。試想:連“方便”都不方便的處所,如何使熟人下次回頭?豈不要讓生者聞風卻步?口碑被打折扣,重傷的是城市苦心經營的文旅吸引力!
公廁問題的根源,在于與先前的“欠發達”伴生的城市治理的“粗放病”,規劃布局階段缺乏前瞻性,難予苛求。往者不可追,“事后補漏”當有為、要快為。由于前期的滯后,遺留的多是難題,攻堅克難才更顯得緊迫。公眾所要檢驗的,除了治理者的初心之外,還有破題的辦法、行動的時速以及預期中的結果。期盼疊加而故態依然,讓城市文明窗口長久蒙塵成了痛點,折射的是城市管理在民生細節上的“慢作為”,眾口難掩之下,終必拖了文旅發展后腿。
文明,藏在每一次“方便”都能被妥善對待的細節里。當每個細微之處都能感受到城市的用心,才能真正讓“網紅”變“長紅”,讓文旅發展的根基更扎實、更溫暖。二馬路公廁破題之策,之前的報道中,已經集納梳理了公眾的諸多建議,比如結合游客打卡流量等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增設公共衛生間,鼓勵轄區內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非辦公時段對外開放用廁等,關鍵在于加緊研究制定可行方案隨即付諸實施,一句話:就是要加速善作善為早日變現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