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濱
清明將至,慎終追遠。祭祖掃墓承載著人們對先人的緬懷與追思,重視這一清明“禮節”,也成為海陸豐人民重孝道、守禮儀的體現。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如何讓傳統習俗與文明新風相得益彰,做到文明祭掃、平安祭祀,既是守護綠水青山的現實要求,更是弘揚時代精神的文化使命。海陸豐當以文明祭掃為契機,在傳承與創新中書寫山海之城的人文新篇。
海陸豐的祭祀文化源遠流長,獨特的儀式和祭品飽含著濃濃的鄉土情懷與對先輩的追思。每逢清明時節,海陸豐人攜帶著精心準備的祭品,前往祠堂、墓地,遵循著代代相傳的流程,擺供品、上香、燒紙錢,莊重肅穆地完成祭祀儀式,表達對逝者的思念與感恩。這種傳統習俗是維系家族的紐帶,是對先人的緬懷,是海陸豐人民情感的寄托。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傳統祭祀方式中存在一些與現代文明相悖的問題。清明時節,風干物燥,焚燒紙錢香燭產生的大量煙霧,對空氣質量造成污染的同時,極易引發山林火災,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隱患。2021年城區新港街道芳榮村“鯉魚尾山”林地因祭祀引發山火損失巨大至今令人警醒。祭祀時燃放鞭炮,炮紙散落一地,更破壞了綠水青山的整潔美觀。此外,一些人盲目攀比祭祀品的豐厚程度,造成鋪張浪費,背離了祭祀追思的初衷。
今天的文明祭掃、平安祭祀,絕非摒棄傳統,而是以更敬畏的態度回歸本源,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海陸豐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如今,我市積極倡導用鮮花祭祀代替焚燒紙錢,用植樹緬懷代替燃放鞭炮,以網絡祭祀滿足無法親臨現場者的追思之情,既能寄托后人對先人的哀思,又能守護好大自然的蔥蘢綠意;既保留了祭祀的核心意義,又符合環保、安全的理念,為傳統的祭祀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正如部分市民參與“善美村居”“粵省事”網上祭掃平臺服務,通過居家追思、書寫寄語等低碳環保的方式緬懷先人;還有市民參與公墓“綠美祭掃”活動,通過造林綠化、認種認養、撫育管護樹苗等綠色安全的形式寄托哀思。我市的部分鎮、村(社),在防山火卡口以“樹苗換火苗”“鮮花換火燭”的方式讓大家以健康文明的祭祀方式寄托哀思,使祭掃更具情感溫度,既保留傳統內涵,又融入現代元素,讓祭掃從“比排場”轉向“重心意”……種種創新形式,在踐行文明祭掃、平安祭祀的同時,傳承海陸豐文化的精神內核,摒棄不良習俗。
當我們在先人墓前獻上一束鮮花,在先人墳前種上一棵樹,在網上祭掃平臺上書寫寄語,便是以新時代的方式詮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真諦,讓文明祭掃、平安祭祀成為海陸豐的文明名片,也是對先人最真切的緬懷和最好的告慰。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海陸豐人民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使命,我們要以文明祭祀為帆,以平安祭祀為槳,在移風易俗的浪潮中,破陳規、除陋習、傳文明、樹新風,共建“平安清明”“文明清明”“綠色清明”,守護好海陸豐的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