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針對部分村“兩委”成員青黃不接、后備力量“備而不強”等問題,陸豐市深入實施“強雁計劃”,錨定“建強隊伍、夯實基礎”目標,以全域建檔立卡為根基,通過拓寬“選”、精準“育”、從嚴“管”、一線“用”四維發力,構建起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村級后備力量,為“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注入澎湃動能。
截至目前,該市已儲備村級后備力量2667名,村級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767名,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儲備干部”全覆蓋。
村級后備干部深入群眾家中,講解防疫知識。
拓寬渠道 廣納賢才聚合力
“村里要發展,關鍵得有好帶頭人。以前不少年輕人外出務工,想找個懂政策、能干事的后備干部都難。”提及此前村級人才儲備困境,陸豐市博美鎮黨委組織委員坦言道。
為破解部分村“空心化”、優秀人才外流等問題,陸豐市打破地域、身份限制,打出“本土挖掘+向外回引+多方推薦”組合拳,重點從退役軍人、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網格員、致富能手等9類群體中甄選后備力量。一方面,聚焦“身邊人”挖掘潛力,從現任村“兩委”成員、致富帶頭人中發現“好苗子”,從鎮村企事業人員、網格員中選拔基層實干人才;另一方面,梳理外出鄉親名單,通過“鄉情招商”“政策引才”等方式,招引經商辦企能人回鄉創業、參與鄉村治理。
“能回到家鄉為村民做事,既是責任也是榮幸。”曾是退役軍人的沈本鋒,如今已加入河東鎮大屯村村級后備力量隊伍,負責村里的助農項目,幫助農戶銷售荔枝、生姜等特色農產品。
精準施策 實戰磨礪強本領
圍繞“百千萬工程”、基層黨建、服務群眾等重點工作,陸豐市定期組織村(社區)“兩委”干部開展培訓,全面提升村(社區)“兩委”干部綜合素質和干事創業能力;在陸豐市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上,通過搭建集學習培訓、交流互動、資源共享于一體的學習平臺,提升“頭雁”隊伍抓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的綜合素質能力……一場場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培訓,正是該市建強村級后備隊伍的生動縮影。
“光有儲備不夠,還得讓后備干部真正‘強起來’。”陸豐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針對后備干部“備而不精、備而不強”問題,陸豐市深化“三向培養”機制,即: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年輕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書記后備人選,同時根據后備干部的崗位需求與發展方向按需滴灌,讓培訓更精準、更實用。
該市還注重在實踐中錘煉后備力量,安排他們到產業發展、征地拆遷、防汛防疫等一線“墩苗”,到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跟班學習,在實戰中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不同群體,培訓內容各有側重,對123名大學生后備人選,側重政策解讀和群眾工作培訓;對167名“兵支書”后備人選,強化組織協調能力培養;對71名致富能手,則重點提升帶富領富水平。“以前跟村民溝通總覺得‘不在一個頻道’,經過群眾工作培訓和一線實踐,現在走村入戶能跟村民聊到一塊兒,解決問題也更有思路了。”大安鎮安博村一名后備干部感慨道。
嚴管善用 一線擔當顯本色
后備干部不能“備而不管、備而不用”,必須讓他們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頂得上去。
陸豐市建立“嚴管厚愛+動態調整”機制,鄉鎮主要負責同志、包村領導定期與后備力量談心談話,及時掌握思想動態和工作進展;通過“一年一評估”,結合民主評議、實績核查等方式,對表現突出的后備干部“成熟一批、使用一批”,對不勝任崗位的及時調整,形成“能者上、優者進”的良好氛圍。
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陸豐市的“強雁”們用實際行動詮釋擔當。在今年防御強降雨期間,剛任命的湖東鎮新洲村黨組織書記陳志忠始終堅守防汛一線,在巡查至村東片區時,他發現低保戶黃惠嬋家排水口被樹枝、淤泥堵塞,雨水正往屋內滲透,當即徒手清理雜物,僅用20多分鐘便疏通排水通道,避免周邊10戶房屋進水。潭西鎮潭西村村“兩委”干部后備力量林恩東積極投身防汛一線,第一時間參與村內隱患排查工作,并主動承擔起夜間巡查任務,當潭西村溝渠道被上游沖下來的水浮蓮堵塞時,他不畏艱難,利用農用的耙子將水浮蓮從溝渠道中撈出,一直奮戰到凌晨3時,最終疏通了溝渠,防止內澇發生。
在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期間,作為“強雁計劃”重點培養對象的西南鎮青塘村黨委副書記黃建東,帶領專項工作組逐戶發放殺蚊藥水100瓶、防蚊宣傳冊700余份,還組織專業隊伍對公共廁所、農貿市場、村級公園等重點區域開展消殺超1000平方米,從源頭上筑牢群眾健康防線。
陸豐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深化“強雁計劃”,完善后備力量培養、管理、使用全鏈條機制,讓更多優秀青年在基層沃土上成長成才,為陸豐市推進“百千萬工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汕尾日報記者 曾佳鴻
通訊員 陳健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