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鋪的柏油路在晨光中顯得格外平整,兩旁客家風情民居錯落有致,庭院里各色花卉爭奇斗艷。遠處,青山如黛,連綿起伏;近處,田園疊翠,生機盎然。這個位于粵東山區的革命老區鎮,正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海豐縣黃羌鎮以“三年初見成效”為目標,立足“全域鎮村典型示范”定位,從基礎設施、產業振興到風貌提升全面發力,讓這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山水小鎮煥發出新時代的獨特魅力。
黃羌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擘畫新圖景 筑牢發展根基
黃羌鎮堅持規劃引領,以“1+4+7+9+N”建設體系為藍圖,精心描繪發展新圖景。
依托獨特的紅色文化底蘊和優越的生態資源,黃羌鎮高標準規劃建設紅色文化特色小鎮。目前,“一心一軸一帶四片區”的功能布局已初見雛形,猶如一幅精心構思的山水畫,將紅色記憶、客家風情與自然生態完美融合。
該鎮各項建設項目正加速推進。美麗圩鎮客廳坐落在鎮中心;多個入口通道改造工程有序推進;“白改黑”“單改雙”道路工程讓鎮村交通脈絡煥然一新。截至目前,全鎮已完成S510省道“白改黑”11公里、農村公路“單改雙”5.9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底化和主干道照明全覆蓋已成為現實,群眾出行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基礎設施的改善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更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鎮級生活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鄉村污水處理覆蓋率超92%,剩余10個在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也進入收尾階段。“這些變化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大家對黃羌的未來充滿信心。”該鎮項目相關工作人員說道。
金針菜種植基地。
培育新動能 激發產業活力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黃羌鎮深挖特色資源,打好“地標產品+農文旅+招商引資”組合拳,為鎮域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虎噉金針菜是黃羌鎮的一塊“金字招牌”,近日成功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并憑借其卓越品質,榮獲“灣區認證”。借助這些品牌效應,該鎮多方籌資推進金針菜產業園區建設。如今,金針菜年種植面積超1000畝,產值突破2000萬元,帶動300多戶種植戶年均增收6萬元以上。
“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不穩定還照顧不了家人,現在在家種金針菜,收入比打工還高,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正在田間忙碌的種植戶陳大哥,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黃羌鎮還推動紅色文旅與生態農業深度融合。以東江縱隊紀念館、紅軍醫院、石山蘭花基地等為節點,串聯起羅輋河鄉村綠美景觀帶、紅韻農旅融合示范區,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近三年來,累計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100多名村民實現本地就業,增收超過500萬元。
招商引資同樣收獲頗豐。國基集團首期投資5000萬元的智能化水產養殖裝備廠已落地建設,為黃羌工業發展按下“快進鍵”。“黃羌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發展潛力巨大,在這里投資興業,我們很有信心。”企業代表在開工儀式上表示。
塑造新風貌 共建綠美家園
黃羌鎮充分借助幫扶力量,廣泛動員干部和群眾共建綠美家園,讓人居環境持續提升,鄉村風貌煥然一新。
三年來,該鎮累計植樹超3萬株,建成綠美示范公園2個、“四小園”212個,如今村莊處處綠意盎然、花香四溢。“現在房前屋后種上了花草果蔬,不僅美觀,還能收獲新鮮的蔬菜水果,生活越來越愜意了。”村民劉大姐一邊修剪庭院里的枝條,一邊笑著說。
為確保環境整治成效常態化,黃羌鎮建立“黨員干部下沉+群眾參與”機制,完善“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處理體系,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環境變美了,大家的環保意識也提高了,隨意亂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了。”該鎮環衛部門相關負責人欣慰地說道。
風貌管控成效顯著。該鎮完成236國道沿線3.8公里房屋外立面提升改造,整治“三線”雜亂點位609處,示范主街跨路通信線、低壓電線全部落地。“現在鎮上整潔有序,村里綠樹成蔭,住在這樣的環境里,心情格外舒暢。”退休教師戴伯正和老友在街頭樹下對弈,談及家鄉變化,他頻頻點贊。
當下,黃羌鎮正以“百千萬工程”為總牽引,繼續保持奮進姿態,聚焦“全域典型”目標,在設施提升、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全面發力、加速沖刺。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突出紅色、生態和產業三大特色,推動更多標志性成果落地,讓黃羌真正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鎮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表示。
夕陽西下,余暉灑在黃羌鎮的大地上,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道路暢通、產業興旺、環境優美、百姓安居……一個源于實干、成于創新的“黃羌故事”,正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續寫更加精彩的篇章。
汕尾日報記者 洪笳榮
通訊員 曾國明 呂嘉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