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剛漫過社區老榕樹的枝頭,城區鳳山街道文亭社區77歲的老黨員蔡學武就已身著紅馬甲,手里攥著防蚊宣傳單,腳步輕快地走進社區的巷口。“陳大姐,開門嘮嘮!今天教您怎樣給家里‘斷’蚊子的根”。
眼下高溫與降雨交替頻繁,為蚊蟲孳生提供了有利條件,成為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的“溫床”。從城區街巷到鄉村角落,一群平均年齡超65歲的老黨員主動扛起防疫旗,用布滿皺紋的手清理積水、用接地氣的話普及防蚊知識,在防疫一線織起一張暖人心的“守護網”。
鳳山街道“銀發先鋒”志愿服務隊隊員對轄區的排水口進行消殺。
走街串巷“宣傳員”:
家常話里傳知識
“阿兄,您家海貨賣得紅火不?我來搭把手,順便說個要緊事——這空塑料瓶可得及時收,下雨積了水,就是蚊子的‘育兒房’!”8月中旬的一個上午,新港街道“老支書幫幫團”的盧立洲帶著入黨積極分子們敲開王阿伯的家門。他拿起桌上的空瓶子,指尖劃過瓶底的水漬:“您看這水,放三天就生小蚊子,用完要么蓋緊,要么放到回收站,既干凈又省心。”王阿伯聽得直點頭,轉身就把陽臺的空瓶全收進了垃圾桶:“你說得在理,可不能讓蚊子害了一家人!”
在捷勝鎮的村子里,這樣的“家常式宣傳”同樣熱鬧。聯安村的翁木榮、牛肚村的何秀路,每天穿梭在村道上,手上拿著基孔肯雅熱防疫手冊和走訪登記表。“何嬸,您家水缸蓋嚴實沒?”走到村民何嬸家庭院,何秀路彎腰掀開缸蓋,仔細查看水面:“這缸水得勤換,或者放塊紗布蓋上,蚊子就沒法在里面產卵了。”翁木榮則拿著登記表,一筆一畫記下每戶的積水處理情況:“黃叔家花盆托盤已清理,李姐家水桶蓋好了……”遇到聽不懂術語的老人,他們就蹲在田埂邊舉例:“就像地里要除雜草,我們家里要清積水,蚊子沒地兒生,病就找不上門。”老黨員莫勝杰更是把宣傳“喊”到了村民心坎里。他每日行走在東坑村大街小巷,手中的大喇叭里反復傳來朗朗上口的防疫口訣:“翻盆倒罐清積水,掛帳裝紗阻蚊來!”“發熱皮疹關節痛,及時就醫莫放松!”……通俗易懂的話語伴著腳步聲傳遍村莊每個角落,讓蚊媒傳染病的預防要點成了村民張口能說的“家常話”。
從城區的樓道到鄉村的庭院,老黨員們把“防疫課”搬進居民家,用學佬話、家常話代替生硬的宣講,讓“清積水、防叮咬”的知識鉆進每個人心里。
俯身實干“清障員”:
臟累面前不退縮
“這輪胎里的水都發臭了,得趕緊清!”8月21日下午,鳳山街道“銀發先鋒”志愿服務隊的邱仁剩,在背街小巷的綠化帶里發現了3個廢棄輪胎。65歲的他沒顧上戴手套,雙手抓住輪胎邊緣就往外拖,黝黑的淤泥瞬間沾滿袖口。輪胎凹槽里,發黑的水面漂著細小的蚊蟲幼蟲,他找來鐵鍬一點點鏟掉淤泥,額頭上的汗珠順著鬢角往下滴,后背的紅馬甲也被汗浸濕了一大片。“多清一處,居民就少一分風險。”他直起腰捶了捶后背,笑著跟隊員說,“活動活動筋骨,比在家歇著舒坦!”
在新港街道紅衛漁業村村民家中的天臺上,“老大媽服務隊”的張小玲帶著隊員搬廢棄花盆。63歲的她蹲在地上,雙手抱起裝滿臭水的花盆,小心地往水桶里倒:“這些花盆堆在這好幾天了,水都餿了,再不清就成蚊子窩了。”起初,花盆主人有些不情愿:“我還想留著種花呢!”張小玲放下花盆,拉著居民的手耐心勸:“您要是想用,找塊磚把花盆架起來,底下不積水;要是不用,您可以拉去廢品站,還能換點零錢。”居民聽了茅塞頓開,不僅主動幫忙搬花盆,還加入了清理隊伍。
莫勝杰除了走街串巷宣傳,還主動扛起消殺重擔。“消殺得找對地方,下水道口、綠化帶積水洼、垃圾桶周邊,這些都是伊蚊孳生的‘重災區’!”每天消殺作業時,他都會陪著消殺員一起走遍東坑村的重點區域,彎腰查看下水道是否通暢、伸手撥開綠化帶雜草檢查積水情況,遇到隱藏的孳生地,還會親手清理雜物,確保消殺無死角。
從綠化帶里的輪胎,到天臺的廢棄花盆,再到村民家的水缸、水桶,老黨員們不怕臟、不怕累,彎腰清理的身影,成了防疫一線最動人的風景。截至目前,鳳山街道的老黨員服務隊清理衛生死角139處,新港街道“老支書幫幫團”“老大媽服務隊”消除蚊蟲孳生地26處,捷勝鎮的老黨員們也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戶,確保積水隱患“零遺漏”。
鄰里互助“帶頭人”:
一人帶動一群人
“張叔,您家花盆托盤的水我幫您倒了,我教您個竅門——墊塊海綿,既能吸潮氣,又不會積水。”鳳山街道的老黨員王梅芹每天都會繞到獨居老人張叔家,幫著他檢查陽臺、窗臺。66歲的她是服務隊里的“熱心人”,樓棟里有幾戶行動不便的老人,她就主動當起“管家”。在她的提議下,樓棟12戶居民組成了“互助小組”,每天早晚互相提醒。“李姐,今天清花盆水沒?”“王哥,樓道的積水拖了嗎?”如今,這棟樓成了社區里的“無蚊樓棟”,不少居民還主動加入志愿服務隊,跟著老黨員們一起跑街巷。
捷勝鎮軍船頭村老黨員黃錦熬,也用“一帶一”的方式帶動村民。看到村民鄭大姐總忘了倒花盆水,黃錦熬就每天早上路過時喊一聲:“鄭大姐,澆水啦!順便把托盤水倒了!”久而久之,鄭大姐不僅自己記著清理,還提醒鄰居:“黃錦熬這么大年紀還為我們操心,大家可不能拖后腿!”如今村里不少村民都養成了“每日清積水”的習慣,遇到鄰居忙不過來,還會主動搭把手。
從“一人干”到“眾人幫”,老黨員們用自身的行動,帶動越來越多居民加入防疫隊伍,形成了“人人動手、戶戶參與”的良好局面。
如今,無論是城區的紅馬甲,還是鄉村的帆布包,老黨員們的身影依然活躍在防疫一線。他們中,有戴著老花鏡逐字核對防疫知識的老教師,有放下家務就去巡查的老阿姨,有拄著拐杖還堅持入戶的老支書。“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們就一直干!”這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這些閃耀著黨徽的銀發身影,用堅守與擔當,守護著家園的健康與安寧。
汕尾日報記者 張文濱 文/圖